万一到头来孩子没有出息,岂不是把银子往水里扔。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让孩子读书的渴望。
学堂建成的时候,邻村的村长找到蒋洪瑞,询问学堂收费几何?他们村里的孩子是否也可以将孩子送来读书识字。
蒋洪瑞非常果断的拒绝了隔壁村村长的要求。
自己村里建的学堂,村里的娃娃们还没有开始上课,怎么能便宜了外人!
隔壁村的村长怒气冲冲的走了,一路咒骂蒋洪瑞老而不死不当人,实际上却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谁让他们村里请不来读书人当夫子呢?
一切准备就绪,蒙洪也将开始他的第一次授课。
学堂外,村子里的人几乎都聚集在了这里。
村民们屁股下是自带的矮凳子,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天。
大人们夜间本来就无事,如今孩子们要在这里读书识字,他们自然就聚在了一起,顺便聊一聊家长里短。
有的人甚至把家里行动不便的老人都一起背了过来。
原本喧闹的场景,却在蒙洪走近的时候,迅速安静了下来。
村民们看着蒙洪的目光中,有着前所未有的尊敬。
还夹杂着浓浓的期望。
蒙洪踏着暮色走过了小溪上新架的木板桥。
老村长就在学堂门口的门槛上坐着。
看到蒙洪到来,老村长站起身来对着屋内呵斥了一声,原本还有些杂音的学堂,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或许是老村长的呵斥起了作用,蒙洪走进了学堂的时候,三十几个个头参差不齐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长凳子上,没有一个人说话。
在长凳子后方的空间里,还有十几个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坐在自带的凳子上,同样保持着安静。
经过村长和几位老人的商议,学堂的位置有限,七岁至十二岁的孩子在学堂中安排座位,上课上课,其余孩子如果想一起学习的,可以一自己带着凳子到学堂里听课。
当然,每人每日的一文钱是不能少的。
蒙洪扫视了一眼学堂里的孩子,他们年龄不同,身高不同,起点却是一样的。
潘山、潘峰和大满、小满的位置在最前排的中央,最靠近讲台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村长特意留给他们的。
蒙小华也坦然的接受了。
自己的弟弟做夫子,这么一点福利待遇都没有,她还造福村民做什么?
学堂的墙壁上只有几盏微弱的桐油灯,灯焰摇曳,显得学堂里有些昏暗,
唯有在前方黑板的两侧,点了四根亮堂堂的蜡烛,将黑板附近的空间照得雪亮。
蒙洪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取出几只粉笔并排摆放在讲台上,这才敲了一下坐上的一块木头。
顿时,原本还有些低微声音的学堂一下子进入了寂静。
学堂里的孩子们目光灼灼的盯着蒙洪,等着他的下一步动作。
学堂外的大人们,则一个个支起了耳朵,想要听到学堂里的声音。
不怪他们如此好奇,听课,对他们来说,也是人生第一次。
四下安静,蒙洪却没有说话,看着台下如饥似渴的目光,他也感觉心情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