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张让都自认为深得汉灵帝的宠幸,只要再加把劲,便能在权力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这“西园八校”的统帅之位最终会落在蹇硕的头上!这个结果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此时此刻,张让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起这位看似昏庸无道的皇帝。原来,汉灵帝虽然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但在关乎大汉江山社稷的传承问题上,却并非完全愚昧无知。他显然对自己的子嗣和国家的未来有着一番精心的筹谋。
想到这里,张让暗自庆幸自己还算有些先见之明。这些年来,他费尽心思地提拔了赵家父子,如今看来,这笔投资或许将会成为他日后在宫廷斗争中的重要助力。毕竟,在这波谲云诡的政治旋涡中,多一个盟友便意味着多一分生存的机会。而赵家父子与他关系匪浅,想必关键时刻定不会袖手旁观。
九月来临,司徒许相被罢免官职。紧接着,司空丁宫获任司徒,而光禄勋南阳人刘弘则出任司空。与此同时,卫尉条侯董重荣升为骠骑将军。这位董重可是永乐太后兄长之子,身份显赫。
寒冬十月,青州和徐州地区的黄巾军再度兴起,他们如汹涌潮水般席卷而来,侵扰着各地的郡县。这些黄巾军势力强大,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地方官员们纷纷组织兵力抵御,但黄巾军人数众多且作战勇猛,一时间局势变得十分紧张。
话说那望气之人断言京师将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乱,甚至连皇宫中的两位尊贵人物都可能会遭遇血光之灾。皇帝听闻此消息后,心中惶恐不安,急于想要消除这场灾祸的预兆。于是,他下达诏令,从四面八方调集大量兵力,并决定在平乐观下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
在平乐观下方,一座巨大的祭坛拔地而起。这座祭坛高达十丈,上方搭建着十二重华丽的华盖,显得庄重而威严。而在祭坛的东北角,则又矗立起一座稍小一些的祭坛,上面同样建有九重华盖,高度也达九丈。数以万计的步兵和骑兵整齐列队,组成了一个个严整的阵营,气势恢宏。
到了甲子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皇帝亲自出宫莅临军队,他身着厚重的铠甲,跨骑着雄健的战马,威风凛凛地站在大华盖之下。而大将军则率领着众将进驻小华盖之下,等待皇帝的指示。
只见皇帝亲自戴上头盔,手持兵器,自称为“无上将军”。随后,他策马奔腾,带领着军队围绕着阵营巡视了整整三周才返回原地。接着,皇帝将兵权授予了将领们,开始指挥作战。
此时,皇帝转头询问讨虏校尉盖勋道:“朕如此这般操练兵马,你觉得如何啊?”盖勋恭敬地回答说:“微臣曾听闻古代先王注重以德服人而非炫耀武力。如今贼寇尚在远方,陛下却在此设立近处的军阵,这样做并不能彰显出果敢坚毅的风范,反而只是一种穷兵黩武的行为罢了。”皇帝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真是遗憾未能早些结识你啊,朝中的群臣起初可没有人像你这般直言进谏呢。”
盖勋私下里对袁绍说道:“皇上其实非常聪慧明智,只不过常常被身边的佞臣所蒙蔽而已。”两人商议着要共同铲除那些得宠的奸臣小人。然而,他们的计划不知怎的走漏了风声,传到了蹇硕的耳朵里。蹇硕心生恐惧,生怕自己遭到迫害,便想方设法让皇帝将盖勋调离京城,任命其为京兆尹。
就在这个时候,局势愈发紧张起来。十一月间,王国率领大军包围了陈仓城。朝廷紧急下诏,再次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同时责令前将军董卓率领四万精兵前往抵御敌军。一时间,战云密布,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汉廷不得不紧急调遣兵力进行镇压。
十一月,朝廷派遣下军校尉鲍鸿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势力最为强大的葛陂黄巾军。
两军在葛陂遭遇,随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然而,经过一番激烈鏖战,最终鲍鸿的军队惨遭失败。这场失利不仅让汉廷颜面扫地,更使得黄巾军的士气大振,其声势愈发浩大。
次年二月,由于鲍鸿此次出征未能取得任何战功,他被朝廷下令打入大牢,并最终含冤死去。而与此同时,各地的黄巾各部依旧此消彼长,不断涌现出新的领袖和队伍,继续与官府对抗,使得大汉王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
就在同一年里,巴郡之地也是风云变幻。先是巴郡(现今位于四川重庆北部嘉陵江北岸一带)爆发了黄巾之乱,紧接着当地的板楯蛮趁势再度造反。他们如猛虎下山一般,气势汹汹地攻打各郡县,肆意抄掠城邑,使得当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汉廷当机立断,迅速派遣出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率领大军前去征讨。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最终成功地平定了板楯蛮之乱,让这片土地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