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心思缜密,为防不测,特意挑选了勇猛无比的周仓和管亥随身护卫。而他们身后那三千精锐骑兵,则个个精神抖擞,严阵以待,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冲锋陷阵。一切准备就绪后,赵铠、赵武几人与那名宦官一同缓缓向城门走去。
当他们踏入城中时,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人们交头接耳,对这支队伍指指点点。然而,赵铠等人目不斜视,径直朝着皇宫方向前进。
不多时,赵铠等人来到了宏伟壮观的大殿之前。拾级而上,步入殿内,他们一眼就望见了端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竟然是一个年幼的孩童!众人心中顿时明悟,想必是汉灵帝已然驾崩,这位便是刚刚登基的新帝刘辩了。
赵铠等人不敢怠慢,赶忙跪地叩头,齐声高呼万岁,参拜新帝。就在这时,尚未等刘辩开口,一旁的董卓却突然抢先说道:“你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奉了圣上的旨意而来,可有什么证据?若是拿不出真凭实据,那可是犯了欺君罔上之大罪,按律当处以极刑!”
赵铠抬头看向董卓,发现他如今的神态与当年在黄巾之乱中的广宗城下简直判若两人。那时的董卓满脸谄媚,极尽讨好之能事;而今却是一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模样。但赵铠毫无惧色,朗声道:“我等确实是受陛下旨意所召,诸位大人请看这道圣旨!”说着,他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卷金黄绸缎包裹着的圣旨,双手高高举起呈给众人。
话说完之后,只见赵铠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卷明黄色、镶着金边且绣有龙纹的卷轴。他小心翼翼地将其递到身旁一名宦官手中。那名宦官毕恭毕敬地接过圣旨,然后快步走到少帝刘辩跟前。
宦官轻轻展开圣旨,众人定睛一瞧,果然是货真价实的圣旨无疑!上面龙飞凤舞地写满了朱红色的字迹,还盖有皇帝专用的玉玺印章,散发着令人敬畏的皇家威严。
见到这确凿无误的圣旨,原本趾高气扬的董卓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就恢复了常态。他转过头去,对着刚刚赶到的赵武父子冷笑着说道:“哈哈,如今新帝已经顺利登基,我等这些忠臣费劲千辛万苦才平息了这场内乱。
你们井径侯父子怕是来得太迟了些吧?依本将军之见,你们还是尽早打道回府为妙啊!否则,若在此地久留,恐怕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呢。”
此时此刻,赵武心中已然洞悉了这其中暗藏的玄机。他不禁暗暗叹息一声,暗自懊恼自己和父亲终究还是来晚了一步。看来,尽管他们一路马不停蹄地赶来,历史的车轮依旧按照既定的轨迹滚滚向前,并未因他们的到来而发生重大改变。
而且可以想见,此时此刻的洛阳城必定已被董卓的人马牢牢掌控在手中。倘若己方在这个节骨眼上与董卓公然撕破脸皮,只怕后果不堪设想,难以全身而退。
想到此处,赵武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大步流星地上前一步。他完全无视站在一旁的董卓,径直朝着新帝刘辩再次躬身下拜,并朗声道:“启奏陛下,当今朝堂之上竟有乱臣贼子妄图谋权篡位、扰乱朝纲!
微臣等今日有幸奉旨前来护驾,麾下万余铁骑,愿为陛下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只要陛下有所差遣,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微臣也绝不退缩半步!”
然而,年幼无知的刘辩又哪里能懂得赵武这番话中的深意呢?他只当赵武是在向自己表露忠心罢了,于是随口敷衍了一句:“爱卿有心了,快快平身吧。”便不再多言,显然对眼前的局势毫无头绪。
而董卓听闻赵武等人所带人马时,也是大惊失色,没想到井径侯居然带了这么多人马前来,如此,如果自己不妥善处理他们,看来很有可能会招致刀兵相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