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节首领点头赞许:“李大人,贵国的新礼仪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简便而富有尊严。我们爪哇国愿意学习这一礼仪,以便更好地与贵国交往。”
李明心中一喜,但他并未立即表露,而是转向众人,高声道:“各位,今日的演示已经证明,新礼仪不仅可行,更能让大明变得更加辉煌。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支持,让这一改革顺利进行。”
话音未落,人群中响起了一阵掌声,不少人都点头表示赞同。
老宫廷大臣和宫廷侍从长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但他们已经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李明见状,心中暗自得意接下来,他需要单独与老宫廷大臣们沟通,彻底消除他们的疑虑。
“老大人,宫廷侍从长,你二位请留步,我有话要说。”李明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自信与坚定。
李明将老宫廷大臣们请到偏殿,屏退左右,只留下杨荣在一旁协助。
他开门见山,语气诚恳却不失锋芒:“诸位大人,都是大明朝的肱骨之臣,为国操劳半生,忠心可鉴。但时代变了,咱们不能抱着老一套不放啊!”
一位胡子花白的老臣,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哼了一声:“李大人,老夫承认你有些本事,但这礼仪乃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岂能说改就改?这要是传出去,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咱们大明朝令夕改,毫无威信?”
李明微微一笑,并不动怒,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指着远处熙熙攘攘的街道:“大人请看,这天下,早已不是当年的天下了。各国使节往来频繁,咱们大明若是还抱着老一套,繁文缛节,不仅让外邦人笑话,更会错失许多机会!”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诸位大人,你们可曾想过,为何那些番邦小国,敢对咱们大明阳奉阴违?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咱们古板守旧,不知变通!咱们若是连礼仪都不能革新,还谈什么国富兵强?还谈什么万国来朝?”
杨荣也在一旁帮腔:“诸位大人,李大人所言极是啊!新礼仪并非是要抛弃传统,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新礼仪更加简洁明了,既能体现咱们大明的气度,又能让外邦使节感受到咱们的尊重,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李明又补充道:“况且,新礼仪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它既保留了咱们华夏礼仪的精髓,又融入了时代的特点,更加符合当下的需求。诸位大人,守旧只会让咱们大明在外交上陷入孤立,而新礼仪,则能展现咱们大明的包容和进步!”
他走到那位胡子花白的老臣面前,深深一揖:“大人,我知道您担心什么。您是怕坏了规矩,乱了纲常。但您要相信,我李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好!我是想让大明变得更强,而不是让它固步自封,走向衰落!”
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掷地有声。
几位老臣面面相觑,原本坚定的立场开始动摇。
他们都是经历过风雨的人,自然明白李明所言非虚。
那位胡子花白的老臣,长叹一声,缓缓说道:“李大人,你说的这些,老夫都明白。只是……这心里头,总觉得有些不踏实。”
李明微微一笑:“大人,这很正常。任何改变,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让新礼仪在大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又经过一番细致的解释和劝说,几位老宫廷大臣终于被李明说服,表示不再反对新礼仪的推行。
最终,在李明的推动下,新的宫廷礼仪得到了宫廷上下的普遍接受。
外国使节们也对明朝的礼仪革新赞不绝口,纷纷表示愿意学习和借鉴。
一时间,大明朝的声威大振,四方来朝,万国景仰。
然而,就在李明以为一切都将步入正轨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
“报——”
一名锦衣卫急匆匆地闯入大殿,单膝跪地,神色慌张:“启禀大人,京城中…京城中突然出现了许多传言……”
李明眉头一皱,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沉声问道:“何事慌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