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议!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随着这名臣子话音落下,紧接着一群人纷纷附和着站了出来,表示赞同。
一时间,朝堂之上尽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然而,面对众人的夸赞与拥戴,朱雄英却是一脸淡然的道。
“诸位切莫这般说,此次大捷,全赖前线将领指挥有方,以及我大明三军将士们浴血拼杀。
他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才换来今日之胜利,孤岂敢贪天之功?据战报所述,此番征战,我军歼灭敌军九万余人。
余下残军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如今,大军已然顺利入主王庭,而李景隆更是身先士卒,带领死士趁夜潜入王庭。
成功活捉了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此外,大军进入王庭后,还活捉了众多王公皇族及文武百官。
此刻,征北大将军李文忠发来奏疏,请旨询问是否可以班师回朝,另外,北元之地尚有数十万百姓。
对于这些人的安置问题,还有这片广袤草原未来的规划,以及立下赫赫战功的诸位将士们应如何封赏等事宜。
还需在座诸位爱卿共同商议一番,大家就一块议一下吧,该怎么处理,该如何封赏,讨论一下吧。”
朱雄英语气平缓,不紧不慢地将这份捷报的大致内容向众人讲述了一遍。
听到朱雄英的话,不少人都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战果如此硕大。
妈的,李文忠官爵都已至巅峰了,这要是再封赏,那不得封异姓王啊?
常茂倒是好说,封大将军啥的都行。
常茂的官职还没到头。
这主要是封李文忠啊,而且李文忠的儿子封狼居胥,这也是大功,李家怕是直接一飞冲天了。
“曹国公之功,着实令人惊叹,然而这赏赐却实难抉择呀!”朝堂之上,一名大臣面色凝重地说道。
另一名大臣赶忙附和道,“可不是嘛,如此赫赫战功,真不知该如何封赏才合适。”
这时,又有人插话进来,“依我看呐,除非册封其为异姓王,否则恐怕难以彰显他的功绩。”
此语一出,立刻引起一阵哗然。
有人摇头叹道,“万万不可啊!曹国公虽功高,但他乃是淮西将领中的第二代人物,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们尚且未获封王爵,倘若此刻贸然将曹国公封为异姓王,那可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此举必然会招来诸多弊端,百弊而无一利。”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表示赞同。
紧接着,又有人提议道,“既然不能封王,要不咱们着重封赏一下曹国公之子李景隆吧?毕竟为人父者,奋勇杀敌、建立功勋,所为无非就是让妻儿老小能过上好日子,得以封妻荫子。”
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倒是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但很快便有人担忧地说,“只是这李景隆年纪尚轻,若是给予太过丰厚的封赏,是否有些不妥当呢?”
一时间,朝堂上众臣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觉得这样做可以避免直接给曹国公封王所带来的麻烦,也有人认为年轻的李景隆承受不起过重的封赏。
毕竟李景隆才十四岁,还是年轻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