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下挂起的两盏油纸灯笼,在寒风下微微摇曳。
灶房里一阵欢声笑语,有孩童天真的畅聊,也有大人觥筹交错的举杯声。
桌面上冒着腾腾热气的锅子,飘溢着食物的香味,萦绕的雾气渲染了每个人脸上真挚的笑容。
入夜,锦绣哄睡下明疏,便看见贺年庚从儿子的偏房回来。
她起身上前,替贺年庚解开厚氅的领结,压低声音问:“孩子都睡下了?”
贺年庚微笑点头,握住锦绣的手:“我来。”
他三两下褪掉身上的厚氅和外衣,转身来到放热水盆的架子前,用帕子擦拭脸颊脖子和手臂。
语气缓慢地说道:“来年秋闱后,祝先生便返回闲人居。”
锦绣放下厚氅的手微微一顿,虽说心里早有准备,可还是不习惯以及不舍。
七年的光阴眨眼飞逝,这些年他们同先生相处间的点滴,早已深深烙入心底,祝先生于他们家而言早已不是寻常长辈,更似至亲。
“先生可有说,日后还会回来?”锦绣低声问
贺年庚莞唇,牵着她的手来到桌前落坐:“相聚离别终有时,日后之事谁又能拿得准。”
锦绣垂眸掩下内心的那份不舍,叹气道:“先生总有自己的主意,回头我们到镇上再采买几匹料子,给老人家多做几身衣裳。”
现如今锦绣做针线的手艺愈发的好,样式比之成衣铺的更合身好看,这几年给儋州捎去的衣物也没少给礼大夫添上几件。
说到这,贺年庚握起了锦绣的手,“辛苦娘子,为这些琐事操心。”
锦绣没好气地嗔他一眼,“说的什么话,不过是些寻常细活,说到来年秋闱,彼时我和闺女随你一同去府城。”
贺年庚脸上笑容愈发柔软满足,点头道:“好。”
——————
永乐四年,炎炎夏日,暑气难消。
这日一早,贺家小院门前停靠了辆马车,张婆子赶早蒸了一笼肉包,熬了两壶大枣红糖水送来。
这次,锦绣只带上闺女陪贺年庚到府城参考乡试,将哥儿留在家中随先生读书,再有一月祝先生便要离开,孩子们该珍惜祝先生给他们上的每节课堂。
夫妻俩让魏娘留下照看孩子,私下还有雕夫守着,再有张婆子和王氏,他们没什么不放心的。
这趟出行为他们赶车的是梁管事安排来的工人,据说此人护院出身,身上有几套招式。
锦绣让年忠留在村里,一来杜氏刚怀有身孕,小两口被国丧耽搁了许久,二来作坊需留个可靠的人看着。
趁书房里的孩子还没发现,锦绣示意贺年庚先带闺女上车,回头握住张婆子伸来的手,说道:“娘,您放心,我们先到镇上寻了镖队随行,路上有相互照应的。”
张婆子欣慰点头,知道闺女和女婿有自己的章程,拍了拍她的手,说:“好,家中有老娘看着,你俩也放心的。”
王氏牵着裕哥儿,在旁说道:“最近你五哥到外头忙活,我同阿娘便带孩子过来开伙,好得能看着几个孩子。”
“有劳嫂嫂。”
“瞧你说的什么话,咱等着你们带回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