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
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
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这与很多索隐派遇到的问题是一样,当你们宣称自己的观点时,有没有被人说过“穿凿附会”呢?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过于穿凿了,很多人反复对人说红楼梦是隐射明末历史,书中写的才是真正的历史,这个角色隐射谁,那个角色又隐射谁。
当别人觉得他这里不对的时候,他会强行解释“怎么可能事事都一一对应呢?只是大概如此。”把解释不通的地方强行解释,这就是穿凿。
来看香菱是怎么解的: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直接看它是如何比喻读者解读红楼梦的。
首联非银非水,先是否定月亮虽然看起来象这些,实际却不是。这与我们常常对人说,《红楼梦》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写男女之情,也不是写一个家族政治斗争失败。
窗在古诗里是一个常用意向,它代表了某种局限性,如同你透过窗户看事物,你的眼界就会被窗户限制住,就像一幅画的框子。
这个框子虽然可以让你聚焦于窗内的景色,却让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就如同很多索隐派认为石头记是写明朝,不可能写清朝,,叛徒的形象一定是反面,更不可能给大顺军公正客观的评价。
在他们眼里,作者只能站在明朝的角度,一定会百般贬低与羞辱大顺,满清和那些投降过的,绝不可能给他们较好的形象。
他们只能看到明朝是如何抵抗叛军,抵抗清军,如何悲壮,所以首联只能透过寒窗,看着月光护玉栏。
梅花代表着忠贞不屈,柳代表着离别的愁绪与思念,所以人们看到了:书中用这些意向表达了对抗清仁人志士的敬意与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与哀悼。
这些意向看似美妙,实则经不起推敲,梅花开时,丝丝柳带上的露水刚刚吹干,这两种意向很难同时发生,与月亮也很难紧密联系起来,这两种景象很大可能是香菱想象出来的。
也就是说它不是香菱看到的,是靠自己脑补出来的,存在着对事物描述是否客观的问题。
我们很多人解读红楼梦也存在这个问题,由于对于历史细节和书中情节的不熟悉,导致很多人都是靠自己脑补,去想象出一些自己觉得很有道理的隐射。
虽然这些意向有这些含义,但是别人会觉得你穿凿附会,一本小说你非要说是去怀念明朝,那这本书有什么格局,有什么意义。
我们看原文写的:
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这里薛宝钗再次代表了反对派,她说这不是“吟诵月亮了,到变成吟诵月色了,整首诗句句说月色,脱离了月亮本身。”
这是不是和我们经常遇到的说法类似,有些人认为回到小说本身,只看文本就好了,你们索隐派整天悼明、反清的,有什么意义?就知道胡说八道。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
香菱代表的索隐派自认为自己的解读绝妙无比,却被别人说成是胡说八道,自然是扫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历,作者真是什么都想到了。
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这是说香菱继续破解书中的秘密,作者用的词是“挖心搜肝,”别的事都不能打扰她去解读。
颔联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说的是怀疑满清修改了真正的历史,“涂金砌”,就是美化、涂改后金发家的历史,玉代表华夏,轻霜“抹玉栏”就是模糊了真像。
五行西方属金,代表秋天,秋在红楼中代表衰败,“西楼”就是明朝败亡之后的满清,梦醒之后发现人迹已绝,指向清军导致的人口减少。
余容犹可隔帘看。说的是明朝的容貌依然可以隔着重重帘幔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