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略微理清明朝中枢如何运作,从宣德年间到正统初开始,瓦剌如何一步步座大,基本统一了北方话语权。
太宗皇帝五征北漠,打的从来不是一家,向来都是谁强打谁,绝不放任一家独大。
怎么到了正统年间,就偏偏出了这一家独大的事?
刘球刘廷振怎么死的?《谏伐麓川疏》看过没有?
初年就有人提过瓦剌座大,会威胁北方边防。
那些边防递来的折子,都是有记载的。中枢决策层,为何一直充耳不闻?
还有说大瓦剌各种蹊跷,扯什么土木闹之变是朱祁镇巡边。
那么多当时的明人著述记载,都没看么?
不说《明史》,《明实录》,《纪事本末》等
刘定之的《否泰录》,李实的《北使录》,袁彬的《北征事迹》,杨铭的《正统临戎录》可以相互参照着看看,怕是也能大概还原出一些事。
至于于谦此人。
他的诗集没看么?他一生践行,他的诗里是完全对的上的。
每一个时期做的诗,能看出他的心境变化,对应的当时的朝局也是完全对的上的。
为什么一定就要去污蔑一个早已盖棺定论,数百年学人,无一不感佩心怀的人。
至于说什么于谦举荐的武官,皆都是所谓巡抚地方境内的武官。
于谦的军事思想了解过没有?《明经世文编》里,于谦的各种奏疏,奏议,略微看一看,就知道他向来主张「兵将相识」。
那样紧急的时刻,他不用「相识」的将领,用谁?千军万马,悬于一将,正因为「相识」,才能知其勇略胆识,统兵之才。
本人惭愧,涉猎甚少,不能通读所有史书、史论。
即便是短短某一个时期,很多事也都并不尽都知晓。
但才疏学浅,亦当小心翼翼,唯恐为前人先辈抹黑。
为何有些人,明明逻辑漏洞很大,偏能信口雌黄,且还自觉掷地有声?
对待每一个先辈英雄,我辈如何能,如何敢这样大放厥词。
这究竟是个什么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