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肃冷冷地说道,甚至还不满地看了李景隆一眼。
儿子话语中带着的挑衅意味,瞬间让朱元璋愣住了。
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心想:这笔账,先记下,待会儿再算。
于是他转过头,目光落在了李景隆和朱肃身上。
“你们两个,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朱元璋的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语气平静。
“您在说什么?”
朱肃眉头紧皱,声音略显沙哑:
“爹,您以为我会说什么?”
“我当然知道,足利直义在大殿上提出的那些要求,您都已经无奈地答应了。”
“哈!”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心情瞬间好转的皇帝看着自己的儿子,故意逗弄他:
“怎么,你不同意爹答应?”
“我同意,当然同意。”
朱肃在这件事上态度坚定:
“答应了有好处,至少表面上,大明这个宗主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但如果只是为了这一名分,那我觉得您就不该答应。”
“你这小子!”
朱元璋轻轻摇头,虽然对朱肃的话有些兴趣,但他已经预料到了儿子接下来的话:
“你不要再鼓动我扩张疆土了,现在大明需要休养生息,不适合再对外扩张。”
“我明白!”
朱肃认真地点头,对于如何说服父亲,他已经驾轻就熟……
朱元璋看着儿子,他知道朱肃只是在走流程,但他也无法发作。
父子俩,一个顾虑重重,一个野心勃勃。
两人都无法说服对方。
在朱元璋的思维中,大明的土地已经足够辽阔。
虽然他从农民阶层崛起,不断突破自我,努力学习以适应地位的变化,但他的内心深处,依旧保留着农民的纯朴。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天时,辛勤耕作,以土地为生。
他曾感叹:“使我重八淮西之地,何需一统天下为朱元璋。”
这句话真实反映了他的一生,南征北战,统一天下,虽然风光无限,但背后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若非逼不得已,谁愿意选择造反的道路?
朱元璋在成功造反后,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流民生活,他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免受饥寒之苦。
身为皇帝,朱元璋并未沉溺于享乐,而是夜以继日地处理国事,为百姓的生计而努力。
他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希望让战乱后的百姓尽快安定下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他真正关心的,并非诗和远方,而是粮食和蔬菜。
就像他最初禁海,招安方国珍部的海盗,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觉得他们无法耕种,生活艰难,所以下旨劝他们回来种地。
他的衣着一向简朴,没有华丽的装饰,这正好体现了他朴实无华的个性。
他的双足踏实地走在土地上,他的双手紧握着权柄,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
朱元璋身上,没有秦皇汉武那股子野心勃勃,对于天下尽收眼底的想法。他更看重的是平民百姓的油盐酱醋,日常生计。
与大国威严相比,他更关心的是民间疾苦。
这位洪武大帝,既是明朝的福祉,也是明朝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