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本身不是啥大块头的东西,使用三脚架架设在地、完成部署后,也就半人多高、一人宽的“侏儒”块头。
眼下被克劳泽一行人部署在高地上的灌木丛间,还给挂上了点断草烂叶子加以隐蔽,雷达天线本身并不发热不会产生热源信号,加之额外伪装后基本就保证了不会被天上的无人机所发现。
在性能上,“手风琴”便携式雷达,对非隐身战斗机类似体积的大雷达反射面积目标,有效探测距离在40千米级。
对付体积小一号,雷达反射面积较小、隐蔽性相对较高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有效探测距离会短一些。
不过依然能保证在9K333“柳树”单兵防空导弹的射程外,做到提前发现,准确捕捉到敌机动向和来袭方向,并以信息化形式向射手发出提前预警。进而在敌机进入射程前,就做好开火准备、提升对空拦截的成功率。
此外,9K333“柳树”还整合了热成像光电通道,以瞄准镜的形式附加在防空导弹发射筒上,可由射手上肩举起后自行瞄准追踪敌机。进而具备了24小时的全天候作战能力,白天晚上都能打。
在“以地制空”领域发展许久,从苏联时代持续至今天的俄联邦时代。
应当说毛子在搞防空导弹这块还是很有本事的,9K333“柳树”这种不再是单独一支单兵弹筒子,而是整合了整套系统的新一代单兵防空导弹,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止有苏俄式单兵、步兵班组武器一贯强调的便携性,还通过增配系统内其它辅助设备的方式,大幅提升了单兵弹的综合战力。
好在,这种俄联邦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才定型投产、批量列装部队的新式单兵弹,并不只是装备给俄军,在对外出口领域同样也有建树,被一些看上这玩意儿觉得好使的俄式装备大客户买回家用上。
这也就给了周正合理化来源的机会。
毕竟国际军贸市场上的二三手,甚至倒了七八手的各种武器,早就已经泛滥成灾。
一旦武器装备被售出一手,就连卖家自己也说不好到最后会流向何方,更无法管控。
所以在被周正从系统里提出来,并交付装备到自己手中后。
克劳泽非但不觉得有问题,反而还颇为惊喜。
只因自己就是俄军出身的克劳泽非常清楚,“柳树”那是真的好用。
眼下,被雷达与光学通道进行双重锁定的这架MQ-1“捕食者”,对于自身的危险处境还尚且一无所知。
不像MQ-9“死神”那么高端的老捕食者,在机载设备这块相对而言其实挺简陋的。
作为一款低成本入门级察打一体无人机,并未装备机载雷达告警系统,起码未来科技这架接盘机上是没装,所以哪怕是被锁了也仍不知情。
“距离3千米,飞行高度3.5千米,速度170,目标正在逐渐爬升。”
听到身旁隐藏于隔热披风下,手持便携式雷达操纵终端的操作员,实时反馈、低声汇报来的敌机飞行参数。
估摸着时机已到的克劳泽决定不再等下去,转而继续以匍匐在地、披风覆身的伪装姿态,向着身旁已经把导弹发射筒从身下悄悄取出的射手下令。
“可以了,锁定它,听我口令准备开火!”
“收到。”
在匍匐状态下扛起单兵防空导弹上肩,锁定空中动态飞行中的敌机,这活儿着实还有些难度。
好在克劳泽一行人所在的高地靠后,接近反斜面位置的地形,本身就能为射手在匍匐状态下,提供一定的射击仰角加持,这是克劳泽带队选择伏击阵地时就预先考虑到的。
所以此时的射手即便在匍匐伪装状态下,想要扛起单兵弹发射筒瞄准敌机,虽不如站着锁定那么方便、但也是能做到的。
在锁定敌人的期间还保证了不暴露自己,确实是最好的选择无疑。
很快,发射筒内预装填的待发弹药红外导引头,便在射手的手动指向下,捕获到了天空中微弱的无人机热源踪迹并完成锁定。
听到耳畔传来锁定完成提示音的克劳泽,未等射手开口汇报,径直放下了手中的光电望远镜一声令下。
“打!开火!”
咻——
匍匐状态下被上肩扛起的发射筒一扣扳机,瞬间喷射出一股汹涌尾流,直冲克劳泽一行人所在位置的后方。
当即就把盖在射手身上的伪装披风都给掀开了半截,连身后的灌木丛都被气流压塌吹开了一片。
冷发射出筒的9M336红外追踪导弹在动能耗尽、开始下坠前,便已点燃火箭发动机,开始凭自身动力高速猛冲,在刹那间喷射出炽热白烟、朝着已经近在咫尺的无人机目标直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