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苍龙号大型运载火箭制造成功,择机发射
加东加尼小镇的小山上,王建昆站在山顶,望向南方,那里是广阔的蓝色海洋。
天气晴朗,外海的几座小岛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海上已经有一艘艘渔船在捕捞作业。
其中大部分还是一些铁骨木壳的小渔船,他们不敢开得太远,只在伊洛瓦底江出海口附近徘徊捕捞,只有几艘四海渔业下属的钢制渔船在更远更深一些的地方,那里的鱼会更大一些。
经过几天的勘察走访,王建昆发现这里确实是一个适合建设大型航天发射基地的地方。
首先是地基比较牢固。
把小山周边2平方公里的30米左右的浮土层挖走后,再把小山炸掉,岩石可以充当下层的填料。
这样整个主发射场的面积将能达到3平方公里。
这个面积足够建造3到4座大型发射塔架以及配套的设施了。
其次是这里周边人烟稀少,也不会影响主航道,因为小山是在半岛远离伊洛瓦底江的那侧,距离有8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即使是发射场发生危险,也不会影响到进出伊洛瓦底江的船只。
最后是半岛南部只有几座海拔不高的小岛,再往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了。
今后大型运载火箭发射时是往南边的赤道上空飞的,第一级坠落也只会落到海里,不会坠落到陆地上。
他勘探完毕后,当场就把用超能力探索的加东加尼小镇的地形图给到智子,让其按照大型航天发射基地的标准去设计规划。
在他从加东加尼小镇的码头上船,去往仰光造船厂的半途中,智子就完成了整个航天发射基地的设计,并且贴心的把场景动画做了出来。
他在船上仔细的查阅了智子的设计,确实非常完美,他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考虑到了。
整个主发射场就建在炸平后的小山原址上,一期工程是一个综合发射场,发射塔架可以支持直径2米到直径8米之间不同规格的火箭。
另外在码头边上2公里左右,还设立了一个组装厂房。
今后从仰光火箭制造基地制造出来的火箭,会分成几段装船运输到港口的组装厂。
火箭在组装厂完成竖直组装后,会通过一段3.5公里左右的重载铁路运输到发射塔的发射阵位。
然后在那里装填各种燃料,等待发射。
二期工程则是2座专用发射场。
一个是用来测试返回式运载火箭的,没有发射塔,只有美国的那种发射架。
另外一个是固体火箭的发射场地,用于快速发射。
三期工程因为王建昆还没有想好,所以只留出了相应的场地。
看完设计后,他又看了下施工计划和工作量,发现要完成这第一期工程,需要调派的大型工程机械和相应的工程人员还是非常多的。
幸好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老根据地的那座大型工程设备制造厂已经完工,已经在陆续生产一些工程机械了。
工程建设人员是非常紧缺的,密仰铁路还在紧张的施工,全国的省道国道也在紧张的施工,各种工厂也陆续的在各地建造。
所以这航天发射场建设需要的工程师就只能是靠他自己去制造一批新人类工程师了。
查看完毕设计图后,他将电子分成不同的保密等级,然后上传到中央电脑。
部分准备工作可以先动起来,比如发射场的土方移除工作,基建道路的修建工作,码头扩建工作等。
在他到达仰光造船厂时,缅甸郭务院已经在内部成立了航天工程工作小组,小舅岑勇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各部门对航天工程的支持。
工作小组成员陆续阅读了相关资料,然后将任务一级级的传递下去。
负责水泥,沙石等基建物资的帮忙开始调配资源,优先保证航天工程建设工作。
负责钢铁有色金属的负责人将任务分发给各工厂,比如高亚钢铁城要负责特制一批超重型钢轨,用于加东加尼航天城的火箭运输轨道。
3座超大型铁路运输平台,静承载能力要达到5千吨,能承受5千吨级火箭起飞时的冲击力。
重型工程设备制造厂要负责制造超大型火箭运输车,单车长度要达到80米,运输货物的直径要能达到8米,承载能力要达到800吨,内部代号“三个八”。
化工部将各种燃料的制造要求下发到正在陆续投产的工厂,让他们按照工艺尽快完成试制,在测试合格后加急生产一批用于试验火箭的发射。
通信部门一边将各种航天工程用到的通信设备制造工作下发给星耀集团的缅北分厂。
在那里,最先进的0.5微米光刻机将为火箭制造最新款的航天规格的芯片。
……
王建昆在仰光造船厂的参观时间不长,他主要是看下这里的工人技术水平怎么样,造船设备是否能支持多种专业船舶的制造。
看了一圈后,他决定还是动用超能力给这个造船厂再增添一些高级工程师,增加一些自动化的设备。
仰光造船厂之前在军政府的领导下,技术水平非常的低下,只能制造一些3,4百吨的小船,大一点的船根本没造过。
全解阵在决定发动统一之战前,就开始对造船业进行投资,先后从美国日本等造船能力一流的国家采购了不少次先进的设备。
不过因为还有所顾忌军政府,所以那些设备都是在统一之战前不久到达的。
统一之战结束,全盘接手造船厂后,才开始大规模投入。
不过基建工程是很耗时间的,前期主要是建造更大型的船坞,更大型的吊装设备。
到了85年初,才陆续有培训合格的工程师进驻造船厂,开始主持修建更大型的船舶。
他们先从3千吨级散货轮开始,每隔2个月再开建一艘更大型一点的船。
到了85年底,才开始铺设第一艘万吨级矿石运输船的龙骨。
王建昆跟造船厂负责人聊了半天后,他基本了解了此时造船厂的制造能力。
如果不新增一批高级工程师,一批性能更好的造船设备,要制造火箭运输船,专用火箭燃料运输船,航天测控船,得至少3年的时间。
这还得是王建昆提供的造船工艺和图纸没有问题,施工顺利的情况,不然还得更长的时间。
于是在造船厂考察完毕后,他就从仰光机场乘坐专机飞往了宁迪本的基地。
在那里,他让智子翻找出此时日本和韩国两国的几个造船厂的资料。
然后让智子参考改进了几种能提高造船效率和质量的设备比如焊接机,3维全自由度弯板机,数控切割机。
还设计了多种激光测量仪,用于提高测量准确度。
这些设备在用超能力制造出来后,他又在医疗中心制造出了一个120人的高级工程师团队出来。
这批工程师是特意为制造几种航天工程专用的船舶准备的。
他们带着众多的先进造船设备,乘坐c-800型运输船,从伊洛瓦底江上游出发,顺流而下直达仰光造船厂。
在为造船厂准备好人才和设备后,王建昆投入到了“苍龙号”大型运载火箭的制造工作中。
苍龙号火箭是王建昆参考了美国的大力神火箭,苏联的质子号火箭,然后在智子的帮助下,辅助火箭工程的设计师们设计的。
智子在其中主要起到了错误检查和设计程序的开发维护工作。
“苍龙i号”火箭的具体参数如下。
i号没有两侧的助推器,只有中间的核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