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乾隆朝景德督陶官唐英的著作。主要包括《陶成记事碑》,《陶人心语》,《瓷务事宜谕稿》,《古柏堂传奇》,《问奇典注増释》。
还有两部最重要的《陶务叙略》和《陶冶图编次》。
从这些著作里,可以看到一个古代打工人的辛苦。
唐英是汉军正白旗人,出身满人龙兴之地沈阳,虽然历史上没有关于其先辈的记录,但是可以想见其家族应该是皇帝的包衣,而且关系比较紧密。
四十五岁的时候,唐英做到了内务府员外郎,之后便被拍到景德“协理厂务”。
清代景德瓷器,有四位督陶官非常出色,因此他们在任时候的景德瓷器,被冠以姓氏,分别是“臧窑”,“郎窑”,“年窑”,“唐窑”。
臧是康熙朝督陶官臧应选,这位其实是景德开创之人;郎是郎廷极,大名鼎鼎的“郎红”,就是他的创设;年是年希尧,雍正皇帝的包衣,无人不知的年羹尧的哥哥,属于清代的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但是有个大毛病,贪污,本来受弟弟连累比革职,然后又被雍正启用为正二品内务府总管,创设了雍正瓷器当中著名的“胭脂水”,最后还是因贪污革职。
最后这个唐,就是唐英了。
唐英和年希尧走的路子很相似,属于皇帝的“家生奴才”,因此履历上都是掌握盐关、海关等重要税关,替皇帝看守外路钱袋子,属于皇帝最信任的人。
然而伴君如伴虎,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管理瓷窑的,唐英也经历过相当长的一段苦逼日子,因为监造的瓷器被乾隆皇帝嫌弃,经常挨骂,要他“重烧”,“再进”,甚至罚他拿工资抵赔工料钱。
好在唐英和年羹尧的第三子年兴是好友,因此在景德赞佐窑务的时候,得到了年希尧的一些指点,加上自己人十分聪明,很快就“知耻后勇”,成为了真正集大成的专家。
从乾隆八年以后,皇帝给他的批示里,基本上就全变成夸奖了。
这本身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对实务踏实认真的研究,以及对人工的管理。
唐英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也是“文化人”,从他留下的瓷器和册页的题款看,书法精到,足成一家。
在他留下的著作里,除了瓷窑管理的制度,对上的奏章,对下的宣谕外,留下的《陶人心语》是一部诗集,《古柏堂传奇》十七部戏剧的集合,《问奇典注増释》甚至是一部辞书,足见其文化程度之高。
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在景德督造瓷器二十多年,唐英最终让景德瓷器登峰造极,从南宋官窑一路仿造到明代永宣成万,甚至龙泉宜兴,西洋东洋,无疑不能以假乱真。
其余的督陶官,能够创设出一种釉色就可以青史留名,比如造设郎红,霁蓝的郎廷极,比如造设胭脂水,胭脂红的年希尧。
然而到了唐英这里,他创设的釉色,从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蓝,霁红,霁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乌金,紫金等许多种。
此外还发明了诸多“组合套色”,比如浇黄,浇紫,青花,五彩,描金,拱花,抹金,抹银等等。
因此后来的所有著作,都不得不夸他一句“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在这些著作里,周至终于找到了在老陆那里收到的《陶冶图》的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