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第二步,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第三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果然讲完这三句,大殿中一片安静。庄子的这些语句,在场的大多数人可能都读过,但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作为具体的修行步骤,还从来没有人想过,更没有人做过,更不谈用它来作为修行的具体步骤了。高宗明觉得这次让果然参与论道,真是不虚此行。
“第一步也可以和道德经的第16章相互参照。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果然在安静的大厅中又做了一句补充。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一个声音从后面远远传来。这名修士显然是熟读了庄子,直接对果然进行考校。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对这种只需要记忆的东西,果然是不害怕的。他的声音立刻响彻在大殿里。
这时,一个坐在左手边的坤道,起身揖首问道,
“大道有境界之分吗?如何知之?”
到目前为止,果然所了解的修行境界划分还是从唐薇和吴婷那里得知的。很显然这位道友问的不是具体修行境界,而是方向性的境界。果然沉默了好一会。大家正因为他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却听见他说道,
“有,可以分为四重境界。第一层境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第二境界,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第三层境界,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第四层境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矣。”
“芸芸众生当在第四层境界。一般的修行者大都落在第三境界。少数则在第二境界。”
“嗯,这种分法从未听说过,只是听说炼气、筑基、金丹等等。”一位长老抚着胡须说道。
“这是一种大境界,不同于具体的修行境界,当是认知上的大境界。”另一位长老说道。
回答完这个问题。果然以为自己可以休息一会儿。这时,最前排坐着的一个小道士起身问道。他坐在最前排,果然看见他犹犹豫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气问这个问题。
“道,可得学耶?”果然一边搜索,一边思考。通过这次的回答,以前他忽略的问题和疑问,在心中渐渐明晰起来。
“不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两者南辕北辙。”
“但有一个小故事你可以借鉴。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小道士听完,一副懵懂的样子。旁边一个道士轻声说道。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的应帝王,你会后仔细读读就懂了。
小道士旁边的另一个小道士期期艾艾地站了起来,局促地问道,
“如果修行无成,当如何?”众人听到这个问题,有些人轻声笑了起来。大家都知道证道很难。明白小道士的担心。果然知道这是善意的笑声。
看着这个迷惘的小道士,果然想到了社会上很多心智不坚之人,于是说道,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修行者当何以处事?”角落处的一个中年人也站起身来问道。
果然在心里轻叹一口气。心想,看来道家典籍在修行者之中并不普及。很多人恐怕都没有读完相关的书籍。尤其是庄子这种入门难度很高的书籍。于是,说道,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果然道友,你杀过人吗?”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此话一出,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下来。
“杀过。直接斩杀或因我而被杀者,凡2000人有余,皆为外国人或修行者。”果然看着所有在座的修行者,安静地回答。
大殿立刻传来一阵轰然大哗。这段时间,他们从传闻中得知果然杀伐果断,为华夏修行界和国家做了不少事情。但没有想到数目如此之大。
没有人会怀疑这个数字。证道者都是真人,都能够直面本心。不屑于撒谎。看来前段时间印度一个军事基地出问题,死了2000多人,就是出自果然之手了。
“何故?”那沙哑声音继续问道。
“为国家,为朋友,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为之,是为道。吾安之若命。故无愧。”
果然的回答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自此问题之后,大殿内的气氛重新变得轻松活泼起来。提问的人渐渐变多了。各种奇谈怪论也层出不穷,但果然皆能引经据典,概而言之。整个论道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才结束。众人欢欣鼓舞,对果然的态度大变,路上相遇,执礼甚恭。
果然不知道,这场青城山论道,让果然隐隐成为华夏年轻一辈修行者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