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守府内,高顺正与戏忠、张晟、祁着静商议对策。
他们知道,面对南匈奴的精锐铁骑,天枢城的守军,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高顺沉着冷静,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必须确保天枢城的安危。
“诸位,南匈奴的铁骑虽然强大,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
高顺环视着在场的将领们,坚定地说道:“我们熟悉地形,城防坚固,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定能击退敌军。”
张晟等人,纷纷点头,他们知道戏忠所言非虚。
天枢城虽然兵力不足,但守军的士气和决心,却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戏长史,骑兵在野外作战中依旧是最为适合的,但我们的步兵数量确实不足。”高顺皱着眉头说道,“而且,后勤和仆从等非战斗人员并未经过训练,这些兵力是否有些浪费?”
“高都尉所言极是。”
戏忠点头表示同意,随后好奇地看着高顺:“高都尉,是否有什么安排,不妨直言。”
高顺沉思片刻后说:“我曾在古籍中读到一种名为链枷的简易兵器,它是守城时的一大利器,但我未曾见过实物,也不清楚其具体用法。”
张晟有些疑惑的说道:“这种兵器我倒是见过,它是江湖中奇门兵器之一。就是不知道,他还能用来守城?”
戏忠颔首笑着说道:“链枷的确是守城的一大利器,其构造简单,但却极为实用。”
随后,戏忠为三人细细解释起来。
链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周天子要求“国人”履行兵役,但要求他们自行配备武器。
当时的链枷仅是一种农业工具,主要用于捶打谷物,使谷粒与谷壳分离。
由于在西周时期拥有正规兵器的“国人”数量极少,因此“国人”们只能手持镰刀或链枷与敌军作战。
尽管链枷在这一时期使用频率不低,但显然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旦有更好的冷兵器可用,作为农具的链枷,无疑会首先被淘汰出军队的武器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和军队制式武器的变革,链枷逐渐演变成一种守城兵器,专门用于攻击躲在城墙拐角或凹陷处的敌军。
链枷分为两节:下面一节长约六尺,通常为木制,用于手持;上面一节长度约有一尺半,有木制、铜制、铁制之分,更有甚者,会在端头镶嵌上铁球或铁蒺藜;两节之间用牛皮绳或者铁链连接,长度约为半尺。
使用时,守城者站在城头的女墙之后,只需扬起武器的一端,无需探头就能用弯曲的棍棒,攻击攻城的士兵。
即便攻城的士兵,手持盾牌,也无法有效的防备,比较合适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农家子弟。
“如此看来,链枷确实适合我们目前的状况。”
高顺若有所思地说道:“匈奴大军即将到来,若是我们能迅速制作一批链枷,或许能弥补我们步兵不足的劣势。”
祁着静点头表示赞同:“高都尉所言甚是。我们应立即工匠和民夫,按照戏长史所描述的样式,赶制一批链枷。
同时,我们组织辅兵,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训练,让他们熟悉这种兵器的使用方法。”
“然而,我们应当为他们配备更多更厚的牛皮甲,因为匈奴人擅长使用弓箭,因此必要的防护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张晟眼中掠过一丝锐利的光芒:“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城外设置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例如木栅栏和陷马坑,以提高敌军攻城的难度。”
戏忠沉吟片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还可以收集城内的人畜粪便,制作金汤,以备不时之需。”
“好主意!”
高顺赞许道:“我们不仅要依靠武力,还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才能确保天枢城的安全。”
于是,众人迅速行动起来。
工匠们日夜赶制链枷,辅兵们在将领们的指导下,进行着紧张的训练。
而在城外,木栅栏、陷马坑等防御工事逐渐成形。
高顺站在城头,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面对即将到来的南匈奴铁骑,天枢城的守军虽然兵力不足,但凭借着团结一心和巧妙的策略,他们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正当高顺沉浸在感慨之中时,天际突然出现了一条黑线。
他凝神远望,意识到那是于夫罗带领的五万匈奴大军。
他们已经抵达天枢城外十里处,并开始安营扎寨。
张晟也登上城头,观察着匈奴的军队,低声向高顺提议:“高都尉,我们是否应该趁匈奴人立足未稳,出城进行偷袭?”
高顺审视了匈奴军营前,已经布阵的骑兵队形,以及在四周巡逻的斥候,摇了摇头回答:“于夫罗是经验丰富的战场老手,现在我们不宜轻举妄动。等到深夜,让王剑圣前去观察一番,看是否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