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他的亲卫以后最重要的职责,便转变为护卫他的安全,而非冲锋陷阵。那么适时的补充擅长步战的亲卫,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与此同时,在离石的胡才,也收到了界休被攻破、李乐惨死的消息,心中既燃起了熊熊怒火,又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
并州本是黄巾教的大本营,胡才也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拉起了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并将他们的家眷,安置在了易守难攻的界休城中。
然而,没想到李乐那个蠢材,连一天都没能守住!
按照原计划攻打晋阳城,现在看来是绝对不可能了。
且不说大批粮草被毁,单是随着界休的沦陷,他麾下的将士家眷,大多落入了郭泰之手。
这个消息尚未广泛传播,将士们的情绪,还算稳定,但一旦消息散播开来,他麾下的七千人马,恐怕十之八九,都会选择投诚。
如此一来,摆在胡才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撤离太原郡,与其他分坛合并;要么顺应民意,带着这七千人马投诚,或许还能谋得一官半职。
这两条路在脑海中不断盘旋纠缠,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胡才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撰写起来书信。
太原郡晋阳城,程远志几乎同时收到了胡才和张泛的密函。
胡才的密函内容繁多,看似洋洋洒洒,但核心意思不过是表达投诚之意,并期望借此获得一官半职。
程远志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便做出了决定。
胡才麾下的七千人马,虽然良莠不齐,但大多数是精壮的汉子。
从中挑选三千人加入军队,其余的可以用来守卫城池或担任衙门的差役。
这样一来,不仅能迅速完成张泛交代的扩军任务,还能为即将占领的县城提供必要的守备和差役,从而更好地控制各个城池。
作为四品裨将军的程远志,虽然没有直接任命胡才军职的资格,但他可以向张泛上书,请求任命胡才为校尉,他相信张泛定然不会拒绝。
然而,张泛在密函中特别强调要保护好张懿,这让程远志感到十分的困惑。
他总觉得张泛有所暗示,但就是无法领悟其深意。程远志百思不得其解,索性不再多想,拿着密函前往贾诩府邸,打算上门请教。
程远志平日里经常拜访贾诩,因此贾诩府门前的仆从很快就通报了进去。
仆从返回后,程远志被带到贾诩的书房,仆从随即离开。
贾诩端坐在官帽椅上,面带微笑地问道:“听说胡才准备带着七千人马投诚,这可是件大喜事啊,程将军为何还愁眉不展?”
程远志拿起桌上的茶水,大口喝下后,皱着眉头说:“主公来信,除了让我扩军、清剿玄巾军、伺机控制各县城外,还特别强调要我保护好张刺史。”
贾诩听后一愣,随即回过神来,笑着说:“既然主公这样交代,程将军照办就是了。”
“贾长史,你就不要再藏着掖着了。”
程远志摇摇头,苦笑着说道:“张懿虽然对主公镇压南匈奴和乌桓等异族的行动表示赞赏,但他与并州的世家大族暗中媾和,尤其是与太原王家关系密切。
我总觉得主公有所暗示,但就是想不通其中的深意。”
见程远志如此说,贾诩也不再含糊其辞,他沉声说道:“张刺史这个人优柔寡断,摇摆不定,典型的墙头草。
他总想两头下注,以求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做法着实令人不齿。但也不能否认,他在并州的影响力。
如果他将来坚定立场,那将是主公的良师益友,自然需要好好保护。但如果他胆敢有异心,那他就成了敌人,所谓的‘保护’,就不言而喻了。”
程远志听后,眼前一亮,随即笑着说:“多谢贾长史指点迷津,程某受教了。”
贾诩继续说道:“程将军,如此就客气了。你我都是主公的麾下谋士,自然要为他的大业着想。
张懿若能真心归顺,对主公来说,无疑是一大助力。但若他心怀叵测,那我们就要做好应对之策。
你我需密切注意张懿的动向,一旦发现他有不轨之举,就要立刻采取行动,绝不可给他制造麻烦的可能。”
程远志点头称是,心中对贾诩的分析,深以为然。
两人又就如何应对张懿可能的变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定下了应对策略。
贾诩安排密探在张懿身边,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并着重拉拢说服他投效张泛。而程远志则是要在表面上给予他足够的尊重,以稳定其心。
若是张懿一旦有异异心,那就必须快刀斩乱麻,消弭一切麻烦的根源。
对于贾诩和程远志的密谋,张懿自然是无从得知,但是他并不是蠢人,自然也看出了张泛的野心。
眼见张泛的势力,日益壮大,张懿略加思索,果断的认张泛为主。
有了张懿这个刺史的协助,再加上胡才的投诚,程远志和郭泰,仅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将太原郡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一旦,张泛的粮草物资到位,那就可以迅速的扩军,具备向外扩张的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