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虽然掌握了北方政权,但面临着士族势力的制衡。
东汉末年,士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曹操采取了抑制士族势力的措施,如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这引起了士族的不满。
为了维护内部稳定,曹操不能全力对外扩张,需要投入精力平衡内部各方势力。
曹操集团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曹氏家族、夏侯氏家族以及其他依附曹操的势力。
这些势力在曹操统一天下后,如何分配利益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曹操需要考虑这些因素,避免内部矛盾激化,这也影响了他统一天下的进程。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特别是边疆问题的牵制,也是曹操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曹操时期,北方边疆地区面临着少数民族的威胁,如乌桓势力的侵扰。
为了稳定北方边境,曹操不得不分兵抵御。虽然曹操在远征乌桓的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边疆问题始终是一个隐患,需要投入大量兵力和资源进行防御,这限制了他向南统一天下的步伐。
尽管张泛拥有系统的加持,他也不敢断言自己确实比袁绍和曹操更为强大。
因此,袁绍和曹操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张泛必须面对的挑战。
张泛深知,要想避免重蹈袁绍和曹操的覆辙,他必须在巩固内部的同时,谨慎处理外部关系。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实际上,对于一支军队、一个政权来说,这一点更是至关重要。
只有确保粮草充足,军民才能团结一心,政治才能通达,人民才能和谐相处。
因此,张泛决定从农业改革着手,重视粮食生产,以确保军粮供应的充足性。
谈及农业改革,张泛自然而然地忆及,历史上曾为曹操提出屯田制的两位大才,颍川阳翟的枣祗与河内郡的韩浩韩元嗣。
曹操在历史上运用屯田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确保了粮食供应的稳定,增加了财政收入。
同时,也稳定了军队的后勤保障,强化了边防力量。
此外,屯田制还妥善安置了流民,促进了民族融合,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固了曹魏的统治基础,堪称治国之良策。
鉴于一事不烦二主,且专业之事应由专业之人担当的原则,张泛决定致书一封,征召枣祗与韩浩,主动提出实施屯田制,旨在利用幽州广袤的无主荒地,推行屯田之策。
屯田之策在组织形式上分为民屯与军屯两类。民屯主要以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为主体,每五百人设为一屯,设置屯田司马负责管理,其上再设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官职。
民屯不隶属于郡县,而是隶属于征北将军府,自成管理体系。
军屯则主要由驻扎于各地的征北军士兵负责,以一曲五百人为单位,士兵们在各自军侯的带领下,既需戍守边疆或执行军事任务,又要进行农业生产。
在收成分配方面,民屯中,若使用官牛,则官府与农民按六比四的比例分配;若使用私牛,则官府与农民平分。
即若屯田农民使用官府提供的耕牛,则六成粮食需上缴官府,自身仅留四成;若使用自有耕牛,则官府与屯田农民各得收获的一半。
军屯中,通常情况下,军队屯田所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军队所有,作为军粮储备,以满足军队自身的粮食需求,减轻后方运输粮食的压力。
枣祗与韩浩接到张泛的征召令后,自是满心欢喜,随即带领亲眷奴仆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