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书苑 > 穿越小说 > 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 第180章 规划的大局

第180章 规划的大局(2 / 2)

目前这个动作并未向外透露,然而,在如此明显的公开调动下,不可能永远不被人察觉。

甚至有一些消息渠道敏感的官员们,仅仅在听到皇帝这次居然直接通过尚书省明发上谕将旨送到其他地方的时候,就已经从中闻出了不同的风声。

在尚书省内务办公室里,当时的明朝**站得十分严厉,声音充满决断:\"在通州遇刺的永乐王府的燕王,这个事件已经被陛下得知,并为之惊悸。

当**受忧思,则臣下应当耻,**若遭侮辱,则臣民当尽其责。

我们身为朝廷属下,对此事理有罪责,然今日来,实未有责罚之意。

当前,对于尚书省来说,迫切的任务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始末。

目前燕王情况危急,北部边界的防御已处于最高级警戒状态。

此时需要制定紧急应对程序,对北方做出预处理准备。

你们须记得,在这一战争背后,不仅仅是为了制止蒙古人的傲慢和扩张野心,

更深层次的目标是,为燕王**擒贼首谋。

站在那里的徐达严肃沉吟,面庞未曾流露出丝毫的软弱。

底下尚书省的公卿听后齐刷刷俯身,向这位丞相敬礼:\"我辈必将尽心奉旨!\"

尚书省的官员们异口同声道。

近期肩负此职责的人们承受巨大压力,尤其自从胡惟庸事件以来,他们几乎日夜无暇休息。

现在能够在尚书府与徐达对话的人大多都是新调入此部门的老面孔了——当初那些被胡惟庸栽培的官吏大多已经被首批清洗出了尚书府。

他们或远途流放,或惨遭斩首,最终的结局也未能逃脱重蹈胡惟庸覆辙的命运。

然而这批新来的官员,身上同样背负沉重的压力和期望,没有哪一方清楚当下的皇帝对尚书府抱持何意——尽管大多数人不认为此刻皇帝会撤销尚书府,但他们普遍共识认为陛下必定将对府衙采取全面性的大改。

在这种背景下,这波被临时召进的人物处境颇显尴尬。

(注:本文段落涉及的人物名、官职及背景均参考自中国史实改编而成,旨在进行历史模拟性解读和情境描述。

)

这段中文描述试图以原句“中译中”的模式进行重新表达,并且加入了仿写成分,以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理解。

同时尽量保持原有文本的精神内涵。

一边,他们不得不遵循原有的架构,继续着手手头的工作;如今的大明,所有成千上万的官员都将目光投向了中书省,期待它的运作。

即便他们稍稍松懈,皇帝手握权柄的决心也会毫不动摇,绝不容许任何违背。

另一方面,直至新的指令下达之前,他们正处于一个做多犯错的境地;在一个临时岗位上干活儿,成功还是失败都未定论,而被谴责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了。

因此,在这群官员的心中,这几天他们担忧的同时,同样感到压抑和不满。

而听到了自家右丞相宣称全力支持北方军事行动时,他们心中的紧张和压力骤然间减轻了。

无论身份如何,能坐在中书省衙门里的人绝非寻常,他们的复杂心思在听到大明朝准备发动大规模战争时便一目了然。

这显然是为了转移国内冲突而皇帝和魏国公讨论出的结果——既然皇帝已决定为大明朝提供压力释放的通道,

这些久受困扰的人便毫不犹豫踏上此路,把身上的担子甩掉一部分。

对于太平时代的文职官员来说,打仗并不特别吸引。

特别是如今蒙古大军完全撤退至草原,难以挖掘更多利益的情况下,多数大明官员对于无法耕种的土地漠南与漠北大地上不太有兴趣。

可是现在情况变了。

这批显然被选择出承担“背锅”责任的暂定人员,发现了竟然有这样一个能够建立功勋的机会。

这些精明的选择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缘,而这也是徐达如此决定的重要原因。

现在,他掌控大明的文武两大势力,对于朝野的整体局面知根知底,没有人能比上他自己。

他清楚,当朝野上下需要一股力量推动时,文官阶层都需要一个足以激励士气的胜利。

最新小说: 一统天下全靠朕自己!系统:笑了 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重度抑郁患者的活路 强横废太子 都重生了,谁还饿肚子啊 最强兵王在三国 大明:我李景隆真是大明战神 万里河山万里路 部落之开拓莽荒 这个三国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