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连忙马屁送上:“陛下圣明,要不吐蕃怎么老是想走下高原,来侵占中原大地,还是我大唐地大物博。”
李隆基话锋一转:“朕还有一个疑惑,这二次禅位是为何?这赵曳夫是东女国小王,朕倒是有些印象,这杨太真又是谁?”
这杨太真自然就是杨玉环,张小川怕杨玉环在吐蕃称王,消息传到大唐影响自己的计划,于是就通知她用这个历史上本该属于她的道号。甚至两封国书都是出自张小川手笔,反正越是荒诞不经的事,别人越是不会刨根问底,反而会自行脑补。事实也正是如此,李隆基和一众枢要大臣正在这么干。
李林甫在心里把这个杨太真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这到底是谁啊,怎么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号,现在怎么办?算了,还是继续编吧。」
李林甫答道:“陛下你听我给你……给你分析。”李林甫暗叫好险,差点把真心话说出去了。
平复一下继续道:“这杨姓毕竟大姓,所以不足为奇,太真二字倒是有些像是道号,所以臣以为这杨太真应是一名修道之人。再结合二次禅位之事,就说得通了。想必东女国是受了杨太真的恩惠或是点拨产生了因果,所以才通过二次禅位给予杨太真一个虚位,依此来彰显对杨太真的尊崇之意。”
如果张小川在这一定会说:你他娘的还真是天才,居然被猜的八九不离十。
李隆基对分析结果也很是满意,点头道:“李卿说的有道理,今日之事就到这里,着中书省拟写国书回给苏毗女王赵曳夫,再送些礼品,恭贺其继位。”
李林甫连忙应诺。
……
刚回长安的张小川还在苦恼,算算时间苏毗的国书应该已经到长安了,不知道吐蕃亡国的事情会掀起多大的风浪,更不知道有心之人调查之下,必然会暴露苏毗复国之战出现了大量的枪支。
殊不知,他计划的国书出奇的有效,大唐君臣都把目光聚集在了一日两易主的奇葩上了,并且还自行脑补了一个合理解释。压根就没想着去查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张小川又担心大唐君臣盯上高原土地,要是因为易主攻过去怎么办,结果就是大唐君臣根本没看上那块破地。
在确认国书送达李隆基案头后,张小川就在等待惊涛骇浪,结果两天过去了,除了一封承认苏毗立国并道贺的国书,朝堂上没有任何动静。为了保险起见,张小川还是安排人在苏毗和大唐的边境拦截斥候,凡是有关吐蕃内战的信息全部拦截。
又过了几日,仍然没有任何动静,张小川便让人多留意一下此事,以后到底会咋样也管不了了,总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要准备电路启用筹备,但在此之前张小川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