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我说三点要求
回到了银月洲继续积攒因果点的苏信,突然感应到六枚生符被触发,正是吴安新等六名俘虏。
他并没有对生符进行控制,任由其自动生效,将六人复活。
“叮!获得177因果点!”
“叮!获得223因果点!”
“叮!获得32因果点!”……
六道提示声几乎同时响起。
除了之前复活过一次的那个人之外,另外五人,每个人都给他提供了将近两百的因果点。
这让他立刻确定了先前的猜测——生命强度,或者叫等级,确实对因果点收益有着直接影响。
这让苏信有了新的想法——
想要获得更多因果点,不能光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效率,还得想办法提升目标的收益率。
按照他激活系统以来所总结的因果点获取机制,想要让单个目标贡献更多因果点,方向有两个:
第一,让目标做个好人。
第二,让目标变得更强。
他要做的,不是费心思从广大人群中去挑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目标,而是想办法改造这世界。
让大家做好人,苏信觉得这一点难度太大了,他自己都做不到,也不可能打造出这样的美好社会。
他能做的只有第二点。
想办法让大家都变强。
若是到了未来某一天,开启了全民修仙时代,普通人都是元婴大能者,或者全民武道,全民基因强化等等,那时他恐怕随便复活一个人,因果点起码得好几万吧
这个目标虽然很遥远,但苏信寿元无尽,拥有种种神奇的能力,说不定真能打造出这样的世界。
至于成不成,努力了才知道。
成了最好。
不成也没有遗憾。
人生总得有点目标和追求。
苏信干脆一个瞬移回到拂晓会总部,坐在办公室里思索起来。
既然要全民强化,那么选择的路线,肯定得是易于推广普及,门槛较低,风险也是越低越好,同时成长速度还不能太慢。
这样一想,修仙路线直接就排除了,毕竟小说中的修仙动辄几十几百年的,时间太漫长了。
关键是修仙只是纯粹的幻想产物,他可不觉得这种路线能实现。
还是武道和科技更容易实现。
不过,神界听说存在了很久,连他们的神侍都没有修炼真气之类的东西,或许武道也只是幻想。
但这种路线,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之前他就专门学了几门炼体的拳法,对武道还算有点了解,或许可以组织武道界人士一起钻研。
科技路线,就将万晟生物实验室的技术想办法弄到手再看看。
两种路线齐头并进。
虽然这两种路线都没那么容易成功,但只要自己种下种子,并安排人推动,总有一天能生根发芽。
曾有哲人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大体想好以后,苏信便与左双辉联络,让对方邀请九极武馆的馆主宋承云等所有武道界宗师,准备召开一场关于武道的研讨会。
以苏信的大名,召集这些所谓武道界顶级大拿,根本没有难度,几乎没有人敢拒绝他的邀请。
至于万晟生物的实验基地,那就只能等情报到手再说了。
让苏信意外的是——
仅仅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就收到了关于基地位置的情报。
……
天国所在的宝华洲。
一片绵延的山区上空。
苏信离地数千米,以堪比民用客机的速度自由畅快的飞行着。
哪怕隔着稀薄的云层,以他那强大到可怕的眼力,也能清晰地观察到地表的情况。
情报部门发给他的情报中,既有目标位置的具体坐标,还有俯瞰图,苏信正是在通过俯瞰图和现实地形的对比来搜寻目标所在。
在上空巡视了几分钟后。
苏信终于确定了目标所在。
他的目标是潜入进去,窃取实验基地的技术,所以他自然不能大大咧咧地直接闯入,而是要潜入。
他静静地闭上双眼。
等待三秒后,进入隐匿状态的他继续往下方高速飞行,没多久就穿墙进入了基地内部。
通过超感描形特性,在基地内部完整地逛了一圈后,他对基地的结构布局也就了然于胸了。
同时,他也发现了关押区里一两百名不同状态的实验体,其中有些变得畸形残缺,有些身体完好,有些却是用一些装置在维持生命。
还有一些正在进行的实验。
不过,苏信的目标是窃取技术资料,这时候也没心思乱来。
他穿梭到实验区域,通过一阵观察和聆听后,搞清楚了一些主要研究人员和管理层的称呼。
再找到这些人的办公室或储物格,找到了他们的私人物品。
现在只等他化自在触发了。
等待他化自在期间,苏信重新进入隐匿状态,到处逛了逛,最后在一个管理层的办公室里听到了对方接了一通似乎很重要的电话。
……
“……超级实验体的价值还算不错,只是面对苏信的时候损耗确实有些大了,我已经安排了人准备再给你们弄一些素材过去,你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药剂和原材料。”
刘维达问道:“大概有多少”
“还是一万个以上。”
刘维达忍不住脸色一变,似乎是想到了之前的大规模人体实验,内心忍不住一颤,为难地说道:
“孙总,上次的实验,让我们很多工作人员都感到生理不适了,尤其是实验结束后处理素材,超过五十个工作人员都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再来一次,怕是大家都受不了了……”
电话那头的孙总却是冷漠地反问道:
“这些心理问题你们自己想办法克服,上面拨给伱们那么多资金,给你们那么高的薪水福利,给你们提供足够的素材,现在难道连这点心理压力也要我们想办法吗”
刘维达继续说道:
“大家是可以克服困难,顶住压力,但这种大规模实验,实在超出了正常人类的承受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