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助你上位(2)
周瑶轻轻挥了挥手,示意旁人退下。宫人们都赶忙退了下去,生怕几人生气,波及到自己。可赵晏依旧跪立在李言笑身边,带着乞求的眼神望着周瑶。
“你也离开,本宫要单独与她谈一谈。”周瑶不客气地将赵晏轰走,李言笑也自知如果今日不解释清楚,自己也就出不去这皇宫了,因此也对赵晏投去了肯定的眼神,示意自己可以搞定。
赵晏才不情不愿地离去,一步三回头地不放心,他深知周瑶不会那么容易放过李言笑,更何况她还一直对李言笑的母亲颇有微词,他实在担心。还有便是疑惑,为何怎么突然要让她做丞相?且不论新君是谁,皇家子弟都不可以和臣子扯上关系,父皇此举,怕不是为了防他。
殿内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她与李言笑相对而坐。周瑶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平和却又带着几分审视,细细打量着眼前的李言笑。李言笑被这突如其来的安静弄得有些局促,双手不自觉地交握在一起,放在膝上,她微微低头,心中暗自揣测着周瑶此番单独交谈的意图,紧张的情绪在心底蔓延开来。
周瑶率先打破沉默,她的声音温和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姑娘,本宫并非怀疑你的能力,只是这丞相之位,向来责任重大,牵扯的利益众多,本宫着实为你的处境担忧。”
李言笑赶忙微微欠身,神色诚恳地说道:“娘娘的关怀,言笑感激不尽。只是言笑从未想过会担此重任,也实在不知皇上为何会有这样的安排。只是臣女愚钝,况且只是一介女子,实在担不起这重任。”
“不要说那种话,本宫相信女子之能不逊色于男人,只是缺乏机会和开明罢了。”周瑶否定她的自我否定,如今的李言笑好像当初的她,她必然不能再让自己的悲剧重现在她身上,更何况她是她的女儿。
周瑶轻叹一声,目光望向远处,似乎在思索着如何措辞。良久,她缓缓说道:“如今皇上驾崩,新帝登基在即,可朝堂局势复杂得如同乱麻。那帮老臣,仗着昔日功劳,在朝中结党营私,对新皇怕是不会轻易听命。丞相之位空缺,本宫本也在物色合适人选,皇上此举,想必也是深思熟虑。”
李言笑心中一动,隐隐猜到了周瑶话中的深意。她沉思片刻,试探着说道:“娘娘的意思,是想用新人来制衡那些老臣,以保朝堂稳定?”
周瑶微微点头,目光重新落在李言笑身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许:“正是如此。你聪慧过人,又有医术傍身,在处理一些事务上或许能有独到见解。更重要的是,你没有与朝中任何势力牵扯太深,是最合适的制衡人选。”
李言笑心中五味杂陈,她自然明白周瑶所言句句在理,这是为了朝堂的长治久安。然而,她却有自己的顾虑。她微微皱眉,咬了咬嘴唇,犹豫地说道:“娘娘,言笑明白您的苦心,只是……只是言笑实在不能轻易应下。一来,言笑连新皇是谁都不知晓,贸然卷入朝堂纷争,实在心中没底;二来,这说好听了是制衡文武百官,可说不好听,便是拿自己当挡箭牌啊。清明阁好不容易才抽身平安渡过难关,言笑若是再进入朝堂,难保不会再连累其他人。”她抬起头,眼中满是无奈与忧虑,直直地看着周瑶,希望她能理解自己的难处。
周瑶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她轻轻叹了口气,似乎早料到李言笑会有这样的顾虑。她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李姑娘,本宫明白你的担忧。但如今这局势,你我都清楚,若无人出面制衡,朝堂必将陷入混乱,百姓也将受苦。而你,或许就是这破局之人。”她目光坚定地看着李言笑,似乎想要将自己的决心传递给她。
李言笑心中纠结万分,她深知周瑶所说并非危言耸听,可这其中的风险与代价,实在让她难以抉择。她低下头,沉默不语,内心在感情与责任、个人安危与朝堂大局之间激烈挣扎着。
周瑶看着李言笑犹豫不决的样子,心中暗自思忖。片刻后,她目光柔和下来,说道:“李姑娘,本宫也知道此事对你来说太过艰难。这样吧,本宫给你一个承诺。若你肯留在朝堂,本宫便会力挺赵晏为太子。等到皇上丧事办完,本宫便辅佐他登基。而且,本宫还会将德妃葬入皇陵,追封她为皇贵妃。”
李言笑听到这话,心中猛地一震,她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惊与迟疑。赵晏是她深爱的人,而德妃是赵晏的生母,一直以来,赵晏都对生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荣而耿耿于怀。若周瑶真能兑现这些承诺,那无疑是解决了赵晏的两大心事。
周瑶继续说道:“李姑娘,你与晏儿情投意合,本宫也看在眼里。若你能成为丞相,辅佐赵晏,不仅能稳固朝堂,也能在他身边帮衬他。这于公于私,对你而言,或许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李言笑心中波涛汹涌,她深知这是一个难以拒绝的条件。一方面,她对赵晏的感情深厚,希望能为他达成心愿;另一方面,她也明白,一旦接受,自己将彻底卷入朝堂的风云之中,未来充满了未知与风险。
她的内心天人交战,无数念头在脑海中闪过。接受,意味着要放弃平静的生活,踏入充满权谋斗争的朝堂;拒绝,又实在不忍心看着赵晏错失机会,也无法眼睁睁看着朝堂陷入混乱。
良久,李言笑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娘娘,言笑答应。只是还望娘娘能信守承诺,言笑也定会竭尽全力辅佐赵晏,不负娘娘所托。”
周瑶微微一笑,眼中露出一丝欣慰:“李姑娘放心,本宫一言九鼎。有你相助,本宫相信朝堂定能安稳,晏儿也能成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