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学子水准,与乌程县学相比,显然已经高出了一个层次。
林向安淡然一笑,侧过头看着段昊初、刘文昌两人说道,“多谢二位邀请我们来旁听,倒是醍醐灌顶。”
段昊初拍打着扇柄,笑道,“小事一桩,何必道谢。这里多是省府各书院的学生,亦有邀请绍兴、宁波等地有名才子,向安,可愿一试?”
听后,林向安眼中闪过一丝思考。
和他们对弈一番,亲自感受,倒也不失为一种锻炼。
“好,姑且一试。”
过了片刻,这个辩题接近尾声,张举人微微一笑,抚须总结道:
“此辩题讨论已久,诸位各抒己见,真是让人深感受益。
就如这茶筅击盏一声,仁政如茶香,礼法如茶筅。
若没有香气,茶盏便是空具其形;
而若没有形态,香气便会四散无存。
仁和礼,二者缺一不可,方能治国安邦。”
他语气温和,话语虽简短,却道出了仁政与礼法的内在联系,赢得了在场学子们的点头称赞。
张举人轻轻放下茶筅,微微示意,笑着说道:“好了,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道辩题,这一回,由王举人来给大家出题。”
王举人微微点头,略作停顿,随即开口。
“刚才那场辩论,诸位学子的见解独到,令人印象深刻,不愧是才俊之辈。接下来的辩题,同样需要大家细思熟虑。”
他清了清嗓子,转而说道:“今次辩论的题目是——知行本末之辨。朱子‘知先行重’,与阳明‘知行合一’,孰为正道?”
林向安心中一动,这个辩题他曾在考试中遇到过。
对于这个问题,他一直倾向于阳明的‘知行合一’。
而且正巧对方选择了朱子的‘知先行重’这一立场,看来可以和人辩一辩了。
对面一位学子,站起身来,语气充满自信,激情四溢地说道:
“《朱子语类》卷九中提到:‘譬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正如人走路,没有路如何能通行?当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未通《周官新义》便贸然施行,若让白丁掌管河工,岂不重演元符年郑州堤决的惨剧?”
他话音刚落,林向安脑海中不由浮现起一句话:世上本无路,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
稍微沉思了一会儿,林向安心中已然有了反应。
轻轻地停顿了一下,便不紧不慢地开口,语气平和。
“《传习录》云:‘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
吃东西,得先尝过后,才知道味道。
倘若神农未亲尝百草,安能注《神农百草经》?
这西湖的采莲女,没读过《齐民要术》,采藕之术可输学士?”
他的话语一出,立刻引起了在场学子的关注,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林向安身上。
低声的议论声逐渐响起,整个院子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