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石笑着拍了拍林向安的肩膀,打趣道:“向安,你这辩论真是让人心服口服,实在是为兄自叹不如啊!”
杨辉也笑了笑,点点头:“别人都还在换人辩,你倒好,直接辩了几人,简直让人哑口无言。”
段昊初插话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笑意。
“我跟你们说,别看向安平日里温和有礼,但这家伙若真和人较真起来,那可真是把人说得一愣一愣的。我和他住在一屋,熟了以后,倒是见识过几次。”
偶尔两人会探讨交流,若是两人较真讨论起来,他总比被林向安的想法带跑,不自觉被绕进去了。
这场辩论,是这边朋友有事,没法来,便让他和文昌过来的。
知道可以带人来之后,这就想到了林向安。
刘文昌听后也忍不住笑了笑,摇头道:“听这场辩论,已经被你说服,连我都想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了。”
林向安略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摆摆手道:“你们这么说,我倒是有点受宠若惊了。正好还有一辩,你们也参与,这对磨炼大家的口才很有益处。”
众人都笑了笑,纷纷点头,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就在这时,接下来进行最后一轮辩论。
李举人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宣布了最终辩题。
“此次最后一场辩论,辩人性善恶之究。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孰能经世致用?”
这是一个常辩之题,也是人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性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外界环境影响了人的本性;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与法律来加以规制。
如何从现实政治的角度论证两者的可行性与实践性,将是这一场辩论的关键。
古往今来,正反面的例,子数不胜数。
辩论开始后,双方的思路迅速展开。
一个首先从《孟子》到《周易》,再到玄武门之变,来阐述性恶的观点,强调人性本恶的必要性,认为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冲突,都源于人性中的贪欲与私心。
然而,另一方的反驳同样凌厉,他们引用了《孟子》以及《汉书》中的例子,指出“尉迟恭握刀之手颤抖如筛”,这并非人性本恶,而是其良知尚存的证据。
正是人性中的善良与理性,使得即使在战场上,英雄也能停下手中的刀,选择宽容与理智。
一来一往,一方抛出一个事例,己方即以同一事例回击。
随着讨论的深入,孙文石与杨辉也主动加入了辩局。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辩论气氛愈发热烈。
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与现实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例子,使得整个辩论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火花。
最终,李举人以《中庸》开篇作总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他将孟子与荀子的观点结合起来,指出“孟子见性如见种子,荀子观性如观幼苗”。
他举例说,农人育种时,既需信任种子的生命力(性善),又当除草驱虫(礼法),这是“执两用中”的智慧。
人性需要被理解与引导,既要有信任与期望,也需有规制与教化。
辩论结束后,三位举人也评选出了几位优秀的辩论者,田老爷更是慷慨赞助了奖品,包括书籍、文房四宝等。
林向安因在第二轮辩论中表现出色,最终获得了一套文房四宝作为奖励。
结束后,不少人主动过来认识,一时之间,相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