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苍龙i号带着哨兵激光卫星升空了
1986年9月18号,一个特殊的日子。
苍龙i号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从仰光的火箭制造厂起运。
这枚青色涂装的火箭,已经经过半个月的静态测试,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设计预期。
因为发射日期被定在了9月25号。
所以一完成静态测试,这枚火箭就在制造厂内分解。
按照1到3级还有整流罩,总共分成了4段。
第一级高度有28米,第二级高度20米,第三级高度6米,整流罩高度4.8米,组装起来的总高度达到58.8米,比苏联的质子-k标准型火箭还高0.6米。
这4部分被分别装进特制的超大型集装箱里。
当天上午9点整,3辆超大型集装箱运输车已经到位。
它们是缅北重型工程设备制造厂制造的64轮运输车。
每个轮子都有单独的电动机,可以210度转向。
整车由专门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控制,驾驶员有2个,他们负责充当车子的眼睛,将行进路线输入行车电脑,然后选择不同的车速,车子就能自动行驶了。
在火箭制造厂内,一个简单的欢送仪式正在举办。
宋裕民所长作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之一代表讲话。
他此刻的心情是非常的激动。
原本他只是一个军工厂的研究员,在工作之余自研了一款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希望能为国内的军工事业做一些贡献。
可是种种原因导致一直得不到重用,设计的产品也因为缺乏领导的支持而不能出世。
因此一直快到退休,还是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但是被全解阵请到缅北后,不仅支持他把耗尽一身心血设计出来的火箭制造出来,还让他担任了航天研究所的所长。
虽然一开始的所长权力非常低,规模也非常小,但是待遇是没的说的。
比起之前的遭遇来说,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原本他想着就在这小小的缅北,把他设计的那款火箭在优化优化就差不多了。
可之后的遭遇却彻底的颠覆了他的认知。
先是组织里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然后带他去到一个医学中心接受了一个脑部微创手术,被植入了一个脑机芯片。
从此之后,他觉得后半生还可以做得更加出彩的。
果不其然。
当他完成跟脑机芯片的融合后,每天都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新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制造,测试,以及火箭的整体控制相关的知识。
在他完成1年左右的强化学习后,新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火箭的研制任务下发到了研究所。
并且一个3百多人的固体火箭研究团队也被纳入他的管理之下。
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到固体火箭研究基地工作14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还不断的学习中央电脑资料库里更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而在他废寝忘食的投入到固体火箭研制工作时,另外一个更大型的液体火箭研究项目(苍龙号)又把他拉了进去。
虽然他在这个项目里起到的作用不大,主要是王建昆直接参与各子系统的研制。
但是整个航天系统他都已经很熟悉,各子工程和制造厂都需要他做一些协调工作。
他也是与有荣焉,拼命的压缩休息时间,就是为了多一些精力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上来。
此时他作为航天研究所的领导,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讲话。
虽然他们此时是在缅北,不是在祖国。
但是他们星辰大海的梦想却即将在这里启航。
仪式结束后,立刻开始了吊装转运工作。
64轮大型集装箱运输车在驾驶员的控制下缓缓的开进火箭组装厂房。
厂内的大型行车,将一个个已经装入大型集装箱里的火箭分段吊运到运输车上。
完成吊装工作后,火箭制造厂的工作人员仔细的对集装箱内的火箭进行了一次检查,确保在吊运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损伤。
采用了电磁减震技术的特制集装箱很好的卸掉了那点纵向冲击力,检查结果是完好。
“先导人员注意,车队马上出发。”运输工作负责人用对讲机通知前头开路和安保工作的先导小组。
“先导收到,可以出发。”
从火箭制造厂到专用运输码头有8公里左右的距离,这段公路也是为运输火箭专门修建的,路基非常厚实,单向宽度达到了80米,尽量取直,没有小型弯道。
64轮大型集装箱运输车在宽阔的道路上,以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着。
前后各有数量装甲车保护,天上还有2架武装直升机巡逻。
一些路口都有持枪保卫人员协同交通指挥人员值守,在火箭运输过去后才会放开允许社会车辆通行。
半小时后,车队顺利抵达码头。
此时码头上,一艘下水2个月的5千吨级专业运输船已经停泊在那了。
他的货舱顶板是能向两侧滑开的。
货舱长度达到了30米,宽度18米,深度12米。
此时仓龙号火箭分段的运输集装箱宽度是5.2米,长度是29米,所以3个集装箱可以并排放入一次运走。
码头上的吊机也是崭新的,只试验性的吊运过一些配重集装箱。
此时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将装有第一级火箭分段集装箱从64轮运输车上吊起,然后转移到运输船货舱上方,在缓慢的将集装箱放下。
第一级是最重的,连集装箱一起有将近96吨,它被放在了货舱的中央位置。
然后是第二级,第三级和整流罩段。
三个集装箱被吊运进去后,技术人员对立面的货物位置再次进行了检查,然后将集装箱牢牢的固定好。
上午10点。
装有苍龙号火箭分段的5千吨级专用运输船鸣响了汽笛,表示他即将了。
王建昆在运输船后,和宋裕民一起,乘坐越野车,从码头出发,从陆路赶往加东加尼。
运输船从码头出发后,先顺流而下出海,然后靠近海岸线的航道往加东加尼的港口驶去。
为了确保火箭安全,航速并不快,左右11节左右,比常规的货轮还慢一点,所以即使路程短,也需要航行20小时左右,赶到加东加尼刚好是第二天早上6点左右。
而王建昆他们从陆路乘车走就快多了,只要5个小时就能到达。
下午4点,王建昆一行人到了加东加尼的火箭组装塔。
这里已经有上百名科研人员在为火箭组装工作做准备了。
他和宋裕民没有打扰他们的工作,而是去到组装塔后面的库房,去查看苍龙i号即将送到太空中的载荷。
“建昆,真的要送这种卫星上太空吗万一发射失败,这枚卫星被别的国家找到并发现里面的秘密,咱们就暴露了啊!”宋所长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了忧虑。
“老宋,别担心,咱们的苍龙号是往东南方向发射,那里是茫茫的缅甸海,没有陆地,即使发生你所说的情况,卫星也只会掉到缅甸海里。”王建昆拍了拍宋裕民的肩膀,宽慰他。
“这不是怕万一吗,毕竟也有水浅的地方,等咱们通报了卫星发射计划后,美苏等国肯定会高度重视的,说不定会动用点咱们不知道的手段。”宋裕民还是有点沉浸在之前几十年里美苏不可战胜的影响下。
“老宋,不怕告诉你,咱们还真不怕美苏等国耍手段,咱们有的是对等报复的能力,要知道,让你研究的那款8千公里射程的固体火箭不是用来当摆设的。”王建昆用淡定的口吻说道。
他确实有这个自信,能确保美苏等国动武后,能保住缅甸这个地方的建设成果。
去年那枚当量1200吨的钚弹在南非外海成果试爆后,他就让核工业部加班加点的提取钚元素,制造了10枚同当量的钚弹。
它们都可以被安装到d-300弹道导弹上。
另外还制造了6枚当量在1.2万吨级的钚弹,它们可以用f-14改进版的战斗机携带升空。
万一的万一,他还能让新人类驾驶员,驾驶他制造的“雷鸟号”超高音速飞行器,突破敌人的防空网,将钚炸弹投掷下去。
以上都是一些预备的手段,基本不可能用上,美苏两国的角力正到了关键期。
美国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苏联方面正想方设法的自救,根本腾不出手来打压全解阵所控制的缅甸。
最多就是在国际上,动用一些软手段来限制缅甸的发展。
不过这些手段王建昆和全解阵都不怕。
缅甸的经济其实是以内循环为主的,对外依赖的资源其实相当少,石油资源有伊朗这个比较坚定的盟友在,基本不会被切断供应。
旗下的几大集团的业务也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和中东地区为主,美苏和欧洲等国虽然能施加影响,但是动不了根本,全解阵有的是手段破解。
这2年来,全解阵除了巩固在缅甸的统治,还不断的在东南亚,南美和非洲大陆进行秘密活动,发展了大量的当地成员。
并且已经派遣了多个医疗队去这些地区,设立秘密医院,对一些经过考验的新成员进行脑机芯片植入。
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将陆续进入到全解阵的统治之下。
王建昆在那枚散发着寒光的武装卫星前,顺着宋裕民的话,回想了之前的部署情况。
“老宋,来,放宽心,咱们就大胆的在太空中施展手脚吧,不用担心其他国家的报复,我们的未来可是恒星际航行呢。”
“嗯!”宋裕民回想起之前从中央电脑里查看到的未来30年航天发展规划,不由得挺直起有点弯了的脊梁。
王建昆看到宋裕民恢复正常了,就带着他,一起用仪器检测起这枚运输到这里不久的卫星。
它的内部代号是“哨兵1型”,对外宣布的是通信卫星。
长度4.2米,重量19.8吨,未展开太阳能帆板前直径3.2米,将顶着整流罩内部装进去,逼近苍龙i号的近地运载极限。
它的核心是一门20兆瓦的激光炮,在太空中运行时,激光炮的镜头对准着地球,有需要时还能在姿态调整火箭的帮助下快速转变方位到对准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