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散功自爆,便是将丹田内的灵气瞬间倾泻而出,造成敌人非死即伤的局面,自身辛苦一生的修为荡然无存。
不同的境界,丹田存储的灵气大不相同,紫气大道境的高手,拥有的灵气胜过金丹境之下太多,此招非万不得已,不可施为,施展者必然身死道消!
重阳观,位于钟南山的太白峰上,山中灵兽草药颇多,主殿依山而建,兴起房屋数千间,只因近些年炼气修仙盛行,人人都渴望得道成仙,而重阳观身为这方面的鼻祖,可谓是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为之不少。
往重阳观来的路并不好走,由于皆是山路崎岖不平,骑马而来的羽化仙颇为难受,这两三百里的路程楞是走了两天,他上次来的时候,依稀记得有条主路甚是宽广,这次来却迷路了,好在此时来到了钟南山下的一座镇上,远眺已经能够看到大殿外貌,为防止策马奔腾时伤到行人,只好下马改为步行。
镇上的人不多,只不过是座小镇,靠近镇口的一处酒肆里传来阵阵酒碗碰撞声,街道两旁卖东西的大多为本地商户,偶尔也能看到身穿重阳观服饰的方士弟子,像羽化仙这样黑裘蒙面着实引人注目,皆投来异样的眼光,且议论纷纷。
上重阳观的道路不用指引,羽化仙牵着马往前走去,不大一会儿,就远远看到太白峰下两个守山的弟子,见他到来左侧一人行拱手礼问明来意,羽化仙回礼之后道明来自五行门,奉家师之命拜访落秋霜真人,随后便被接引上山,红毛马则被留在了山下。
多年不来重阳观变化巨大,昔年不过房屋几十间而已,弟子甚至能数的清几人,而今热闹非凡,在这种热闹中并非吵闹,道门中人极为讲究言谈举止,非市井之徒能与之相提并论。
羽化仙被引进了一处茶房,而后那守山的弟子前去通禀,约末一盏茶的功夫那名弟子归来,落秋霜真人于两日前下山未曾回归,如此只好暂且住下,从长计议。
按理说今日已是中毒第八天了,体内的毒素定然反扑心脉,可羽化仙仔细感应之后并无不好的反应。
往后的三天,羽化仙待在重阳观等待姬无涯前来,一连三日不见踪影,第四日的时候,落秋霜真人回来了,与他一同回返的还有另外一人。
此人为一个女子,看样貌在三十岁出头,身穿白衣婀娜多姿,不施粉黛肌肤洁白如雪,身形高挑比落秋霜真人还要高些,此女名为巫如柳,是姬无涯的夫人,实则炼气修仙之人显得年轻而已,她实际上比姬无涯还年长一些。
以往在巫如柳的脸上,看见的只会是微微一笑,而今日却见她脸色黯淡,苍白无比。
羽化仙一愣,抬手见礼,“拜见师娘!”
巫如柳轻轻点头,算作应和。
羽化仙转头看向落秋霜,此人黄发垂鬓,许多头发都变白了,据他所知在所有紫气高手中,此人修为名列前茅。
落秋霜身形不高,体形较瘦,右手拿着一把长毛拂尘,腰间并未佩戴长剑,若不知他执掌重阳观,走在大街上很难相信他是一个紫气高手。
“羽化仙拜见落秋霜真人。”随即,羽化仙再度行礼,二人都来了,可为何不见师父姬无涯呢?
在姬无涯的七名弟子中,若论修为羽化仙最低,年纪最小,可是若谈到谁会察言观色,古灵精怪,那非他莫属,这还要归功于姬无涯经常带他下山的缘故,常年奔走在红尘乱世,自然而然便懂得多了,只看落秋霜与巫如柳的脸色,便知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唉…”
落秋霜叹了口气,率先一步回返正阳殿去了,此地是专门用来上早课的地方,眼下时值正午,弟子们都去吃饭了。
巫如柳看过羽化仙一眼,跟上了落秋霜的脚步。
羽化仙也想跟过去,听一听这二人谈论什么,在走到一半时,巫如柳回过头让他止步,说是与落秋霜真人有要事相商。
正面不让他听,那只好偷偷的,但要小心行事,紫气高手的感知极强,羽化仙调整呼吸,捻手捻脚的来到了正阳殿的一处偏厅,还好午时无人,弟子们吃过饭该去午休了,随后他就听到二人细微的谈话,第一句就让他呆若木鸡。
“姬夫人,节哀,姬掌门英年早逝,实在可惜。”落秋霜悲痛的说道!
巫如柳攥紧拳头,猛拍身旁的木桌,当即粉碎木屑纷飞,“我夫君生平行尽善事,只为传承五行门从不招惹是非,即使那被称为妖人的西域圣人宗也无来往,他如今身死道消留下门内弟子若千人,叫我一个小女子如何是好。”
落秋霜看向巫如柳,宽慰道,“福生无量天尊,生死有命,姬夫人看开些。”
巫如柳紧咬贝齿,两行清泪直流而下,却未哭出声来,“落真人,你修行长我三十多年,可知是何人下此毒手。”
落秋霜沉吟了片刻,唉声道,“也罢,早晚你也会知晓,就告知你吧,我在姬掌门散攻自爆的地方,捡到了一条断掉的树枝,那上面留有剑气十三诀的气息…”
“我不信!”巫如柳听后质疑道,“我五行门自风尘祖师开宗立派传承至今,广集天下武学秘籍,倘若单独对敌谁人是我夫君的对手,更不会逼迫到散攻自曝的地步,单凭飘渺宫宫主沈轻尘一人,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在江湖上,如今最强大的七大门派之中,就包括五行门,这个门派的武学来历并不神秘,人尽可知,而是由开派祖师风尘或偷或抢或拜师学艺弄来的,例如五行门的烈火掌,便取自昆仑山的飘渺宫,其它六派的武学皆有掌握一二,曾经六大门派之中聚集之五前去讨伐,风尘祖师门都没出,只用双星古阵就击退了来敌,从那之后五行门弟子行走江湖,偶尔会被暗地里冠以偷盗武学的骂名,明面上却少有人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