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至,落叶纷飞,塞外又迎来了一个萧瑟的季节。
郡守府后院,张泛悠然倚靠在静卧的赤焰墨龙驹旁,啃着熟透了的苹果,目光掠过已然染黄了的秋叶,心中满溢得意之情。
这半载光阴,天枢郡魅力不减,再度汇聚了超过二十万各族民众。
然而,即便是天枢城历经扩展,这颗镶嵌在北地的璀璨明珠,其容量却已悄然逼近极限,成为逾十万人口的城池。
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如何妥善安置,成为了摆在张泛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妥善安置这二十万众,张泛再和戏忠等众臣商议后,于天枢郡五十里外的四方,各筑一城:东侧武要城,西侧武进城,北侧武定城,南侧武骆城,每城均安置五万余人,形成天枢城之坚固屏障。
尽管此间原有定襄郡之遗城,但张泛仍不惜巨资,加以改造扩建,四城之建,几欲耗尽其财力。幸得马邑商会转型为天枢商会后的鼎力相助,加之苏双与张泰的精心调度,方得顺利竣工。
然而,城池的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北乌桓、西南匈奴等异族势力时常侵扰边境,尤其是于夫罗部,更是对天枢城一役的失败耿耿于怀,誓要复仇。
半年来,武进城周边战火不断,天枢军与于夫罗部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双方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然而,张泛并未因此而选择彻底决裂。天枢军虽已扩编,但新兵众多,战力尚未完全恢复;加之疆域广阔,兵力分散,若贸然行事,恐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因此,他选择了更为谨慎的策略,一方面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与周边势力的和平共处之道,力求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解决边境问题。
此外,张泛还充分利用了天枢商会的资源与支持。
自马邑商会更名为天枢商会以来,其影响力与实力均得到了显着提升。
在张泛的号召下,天枢商会不仅为城池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与物资保障;还积极协助张泛调度兵力、调配物资、修建防御工事等。
苏双与张泰更是鞠躬尽瘁,居中指挥调度,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正是得益于天枢商会的全力支持,以及苏双、张泰等人的周密筹划与不懈努力,再加上之前从于夫罗手中夺取的卫家丰厚财富,这才促成了四座城池的圆满建设,并成功入驻军民。
";主公,秋收各类物资之统计,现已圆满告成。";
正当张泛思绪飘远之际,阎柔携苏双与张泰步入,二人手中各执数册账簿,恭立于张泛身旁。
";哦?统计之事已毕。";
张泛微怔,随即言道,";呈上来,让我一观。";
张泛细细翻阅账簿,心中不禁暗喜。天枢郡与马邑县,果真是丰收之年。
今年官仓所积粟米,已达一百二十七万石之巨,小麦更是逾二百五十二万石。此外,官营牧场亦是牛羊成群,牛二万余头,羊二十余万只,战马亦逾万匹。
目睹此番丰饶景象,张泛终是展颜欢笑,粮草之忧,至此可解。
须知,张泛所定农牧之税,仅为十取其一,即便除去官田牧场,民间囤积粮草,蓄养牲畜,保守估计亦应为此数之五倍有余。
而张泰所呈官库资金之状,亦令张泛心生欢喜。
目前,官库充盈,白银足有一百八十万余两,五铢钱更是多达四百余万。
然则,此等数目,看似庞大,实则不然。
天枢郡官府所欠张泛及天枢城商会之债,便已高达三百余万两。加之维持数万大军、支付官员俸禄、保障三十余万军民生计,所需资金,实乃海量。
然张泛对此,并未过分忧虑。
毕竟,随着人口增长,经济自当繁荣,官府收益与税收,亦将随之水涨船高。
至多明年秋时,天枢郡官府之库,定能扭亏为盈。
而张泛之所以将官库与张家私库分明,实乃深思熟虑之举。
目前,张泛辖有天枢郡五城及孤悬之柳高城,皆为其封地,自然一切皆归其所有。但马邑不同,县令虽为张辽,然毕竟仍旧是大汉疆土。
更何况,未来之事,谁可预料?张辽之才,岂可久居县令之位?
待张泛逐鹿天下,登基为帝,又岂能将国库与张家私库混为一谈?
再者,张家非张泛一人之张家,目前虽仅四人,所耗费的钱粮,尚且不多。
但是,张家日后必将开枝散叶,人口日增。若依旧是公私不分,实乃不妥。
张泛之意,后世张家子弟若入仕为官,有俸禄则自当用之。否则,一切开销,皆由张家私库承担。
他誓不让后世子孙,重蹈明朝皇室之覆辙,依附朝廷,吸血而生,致朝廷衰弱,而皇室子弟,却富甲一方。
因此,从张泛这里开始,务必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张泛当下正潜心于构思张家家训,旨在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肖子孙,从而避免张家基业的崩溃。